旅行過後,那股流浪的因子就好像疫苗被種在體內一樣,三不五時就會忍不住爆發個幾次,奇癢無比。長時間的旅行過後,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來沉澱自己,在過份快樂與過份現實之間,追求一個恰如其分的平衡點,從抗拒、掙扎、無奈、認命、釋懷、習慣到另一個自在,這樣的過程,曾經身為流浪者的我們,一定也心有戚戚焉。
秋天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季節,但這個秋天,我終於又慢慢找回那股快樂而自在的感覺,在這個擁擠又喧囂的城市裡。
上一次過秋天是一年半前的事了,墨爾本一整片金黃色的秋好像還在閃閃發亮,因為一直旅行移動,南半球北半球的飛行,錯過了幾個秋,不是炎熱的夏天就是酷寒的冬天,一直在極端的氣候裡過日子,思緒好像也封閉起來,部落格被催稿催的嚴重,卻什麼也寫不出來。好不容易,在幫旅遊雜誌寫了幾篇秋天的稿子後,天氣也漸漸的涼了,整個人舒坦了起來,開始莫名的自在與快樂。
把快樂的原因歸究在氣候上當然也不完全是那麼回事,只是個開場白。我想說的是,這些日子以來「旅行」這件事帶給我的高潮和低落。
「旅行」對我有極大的魔力,那程度已經到達光看到字面上的「旅行」二字,就能夠心花怒放。令我著迷的不單單是移動的過程,而是在新環境裡把新的體驗變成回憶的味道,快樂就藏在不自覺而發生的片刻裡。像是和剛認識的德國女生,兩個人大半夜打著赤腳各帶了一手啤酒,跑到沙灘上看星星聊天,一直看到了日出;像是每一個辛苦工作後的晚上,笑聲此起彼落的聯合國晚餐聚會。
我們聊旅程,聊過去和未來,那個當下好像清楚的不得了未來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,要做什麼樣的事。一年十個月後,臉書上的朋友一個一個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鄉,更改了現居地,照片從碧海藍天開始變成了無聊的大頭自拍,塗鴉牆上從我們共通的語言變成了各國看不懂的文字,旅人們回家了,帶著滿滿的回憶回家了。
故事當然沒有結束,下一個階段的人生才正開始,回到了原本生活的軌道,好像磨亮的新鐵還沒上油,運作起來是那麼卡卡的。迫不及待熱情分享著旅行時的照片點滴,眼角發現親友們看的漫不經心,開始懂得只有自己能嗅到照片影像裡的空氣和話語,開始沉默了,順應著巨大的洪流逆向被推著走。找工作、付帳單,偶爾和朋友約約下午茶,聽她們談論辦公室裡的笑話和牢騷,談論過程中,發現自己頭上的那片藍天白雲好像變小了一點。
收了幾張喜帖,發現有情人開始都成眷屬,還新來了幾個小baby,同學有人升官有人加薪,連前男友都換了幾個前前前女友。發現自己好像錯過了什麼,但生活嘛,總有得有失,自我安慰一下說得過去。
上班後,有了規律的生活,肌膚上的黑色素慢慢褪去,整個人像吹氣球似的開始膨脹起來,逛書店時經過旅行叢書專區心裡極度矛盾,帶著複雜的心情略翻了幾本後快速離開,怕那股不安分的旅行因子又被喚起,最後還是帶了幾本「不可不知的行銷策略」回家。
原本是那麼熟悉的事情卻開始怎麼也看不順眼,台北城從小呼吸到大的髒空氣變的令人窒息,旅人在異鄉思念故鄉,卻又把異鄉帶回故鄉。
她們說的那麼快樂的事為什麼我快樂不起來?
從夜市人生看到補教人生最後還是想念我的旅館人生。
N小姐說:「旅行從沒有停止,你不過又換了一個方式在生活,空間軸就算停止擴張了,時間軸還是繼續前進著,不是嗎?」
H小姐說:「如果看星星這樣簡單的事就能快樂,那快樂的事太多了,你只是停止發現它了。」
噹!
一趟小旅行經常是我們充滿電的來源,一場長途旅行卻有可能是迷失的開始。在國外的時候,不是沒有失意的時刻、無聊的地方和險惡的路人,只是我們不是選擇面對,而是選擇了下一次的移動,於是我們放大了快樂的片刻,而遺忘了那些短暫的不如意,但是面對、經營才是我們人生深耕的那一部份。
換個心態(我知道不容易),但細心觀看,生活週遭的精采之處變的俯拾即是,去一趟花市,假日早起做一頓精緻午餐,河堤散步運動,晚餐後相約巷口來杯小酒。
旅行過後需要另一個階段的沉澱,把這些過程轉換成能量而不只是回憶。
最近幾個剛回來的背包客朋友,都得了一樣的「返台症候群」,好像是待的越久的症狀越嚴重,MSN上訴說回憶著我曾在多少個失眠夜裡反覆想著的畫面。我不是一個過來人,很多時候我也還正在過,一些相同的感受是我們共有的經歷,這篇文章僅獻給我親愛的背包客好友T,願我們的生活總是如此美好。